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新加坡‧当年在狮城搞破坏打鞭‧克林顿悔替麦克菲求情

(新加坡12日讯)曾要求新加坡免除麦克菲鞭刑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麦克菲回国屡次犯法后,克林顿曾私下和新加坡吴作栋说︰“早知道就多鞭几下”。

新加坡前国务资政贾古玛教授著书《外交—新加坡的经验》(Diplomacy-A Singapore Experience)中揭露了这段不为人知的秘辛。

1994年,年仅18岁、在新加坡国际学校就读的麦克菲,因为向18辆汽车喷漆、拋掷鸡蛋和收藏赃物,犯下一连串破坏公物罪。他在同年2月28日认罪,被法官在3月3日判坐牢4个月、鞭打6下及罚款3千500元。

在新加坡法律下,涂鸦及破坏公物须接受强制鞭刑。

这起案件在美国引起激烈辩论,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十分关注。麦克菲母亲向新加坡时任总统王鼎昌请求特赦,克林顿也公开吁请新加坡免除对麦克菲的鞭刑。麦克菲最后获得总统特赦,鞭刑从6下减为4下。

麦克菲返美后屡次犯法

文中提到,麦克菲当年6月回国后,屡次触犯美国法律,卸任后的克林顿在2002年和当时的总理吴作栋说,他知道麦克菲还曾和他爸爸爭吵。

“克林顿开玩笑说︰‘你们应鞭打他(麦克菲)多几下’,而他爸爸也应早一点鞭打他。”

贾古玛认为,克林顿得到错误的建议,所以才会替麦克菲请命。他指出,麦克菲是第一个在新加坡被鞭的美国人,政府当初就预料美国政府会进行交涉並抗议,而人权组织也会批评,但政府没有料到克林顿会卷入其中。

“克林顿当时说鞭刑太严苛,而美国政府已向新加坡政府提出强烈抗议。”

贾古玛说,如果当时克林顿只发表个人看法,事情不会演变到这么严重的地步。

“但是,他当时被建议致函给总统王鼎昌,希望总统行使权力,確保不会施行鞭刑。在我看来,克林顿得到了错误的建议。”

http://www.sinchew.com.my/node/208125?tid=2

西马华文中学改制 华教痛失大片江山

1958年3月的马华公会党选中,以林苍佑为首的少壮派赢得了马华公会的中央领导权。少壮派的领导人包括朱运兴、杨邦孝、陈世英等人。就在这段少壮派掌权期内,三大机构成功召开两次意义重大的全国华文教育大会。第一次大会于1958年9月20日在怡保召开,要求政府把华文列为官方语文,彻底解决考试媒介的问题,以保证华文中学的存在和发展。第二次大会于1959年4月26日在吉隆坡召开,通过《全国华文教育大会宣言》及华人对教育的总要求。其中要求是:各民族教育均以母语母文为主要教学媒介,同时考试媒介必须与教学媒介相同。



巫统并不欢迎这两项反映华社公意的会议,甚至猛烈批评大会所通过的议案。1959年大选前,马华少壮派因为争取三分之一席位分配而触怒巫统领导人。结果,陈修信和翁毓麟派在巫统势力的支持下,击败了少壮派,并提拔了几位日后与董教总针锋相对的年轻领袖如李三春和李孝友等。



1960年2月18日,教育部长拉曼达立宣布成立教育政策检讨委员会,以检讨《1956年拉萨报告书》。委员会的9位成员包括了陈修信的3位亲信:梁宇皋、王保尼和许金龙。8月4日,《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简称《拉曼达立报告书》)正式公布,并在8月13日获联合邦立法议会通过。它犹如一颗炸弹,轰炸了马来亚华文教育界,宣判了华文中学的死刑:1961年起,政府不再举办以华文为媒介的中学公共考试(初中三年级考试、华文中学升学考试和华文中学离校文凭考试),只以作为官方语文的国文(马来文)或英文为考试媒介;在中学方面,规定只有“全部津贴中学”(即国民中学〔马来文中学〕与国民型中学〔英文中学〕)和不受津贴的“独立中学”两种,并由1962年1月1日起,停止对不合格(不接受改制)的局部资助学校的津贴,而独立中学可以继续存在,但须受到政府教育条例之限制。这意味着,华文中学面对两个选择:接受政府的津贴和条件进行改制为国民型中学(即英文中学),或是不接受政府分文津贴,成为独立中学。尽管官方和马华公会要员进行各种宣传,强调改制的种种“好处”,宣称该报告书乃维护华文教育,并无消灭华文教育、华校、华人语文和文化的意图,但在诱使华文中学接受改制方面还是受到民间极大的阻力。以陈修信为首的马华公会新领导层,极力支持《拉曼达立报告书》和华文中学改制。马华公会自此与坚决持反对立场的董教总关系紧张,三大机构于是无法操作,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



1960年11月5日,在马华公会拒绝召开三大机构会议后,董教总自行召开全马华文中学董教会议,大会通过5项议决:

(1) 根据《1957年教育法令》第2条国民型中学的定义,不应改变华文中学教学之媒介语;

(2) 赞成实施小学免费教育;

(3) 应有以华文为媒介语的高初级文凭考试,而价值相等;

(4) 应有以华文为教学媒介之后期小学;

(5) 小学升中学不应受30%的限制。



1961年上半年,各地华文中学都按兵不动,等待董教总的决定。3月15日,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在槟城召开的教总15人工委会会议上,强调“津贴金可以被剥夺,独立中学不能不办”的坚定立场,大力呼吁全马华文中学不可申请改制,应积极筹办华文独立中学。5月30日,退出马华公会的前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以独立人士身份并以反对《拉曼达立报告书》作为竞选宣言,在安顺国会议席补选中,以3千多数票击败马华公会候选人华景裕。然而,选民的意愿并不能使联盟政府重新检讨整个教育政策。相反的,在1961年下半年,马华公会要员如李三春、李孝友、谢敦禄、李润添和教育部长拉曼达立相继通过电台推销华文中学改制的“好处”和“保证”。教育部和新闻部发放大量宣传品。梁宇皋的《事实胜过雄辩》印成册子到处派送。新闻部宣传刊物《今日之谈》几乎每期都以改制中学为课题。当局的宣传重点有4项:改制后有三分之一时间学华文;董事部不必为经费操心;学生学费减少,减轻家长的负担;改制后学生有出路。10月21日,在华社和反对党激烈反对下,国会通过《1961年教育法令》,把《1960年教育检讨报告书》的建议赋予法律地位。



为了削弱华社对华文中学改制的抗拒,教育部长在下议院提议准许国民型中学(改制中学)开下午班收容不合格学生。这个建议后来发展为容许改制中学附设独立班。接下来的几个月,则是华文教育的灾难期。政府采取行动对付教总主席林连玉先生,吊销林连玉的教师注册证和褫夺其公民权,而教总教育顾问严元章博士则永远不准进入马来亚联合邦。这显示当局已不能再容忍反对人士继续阻碍华文中学的改制。就在这个白色恐怖气氛的时刻,马华公会在教育部、新闻部和政治部的配合下加紧攻势,导致大多数的华文中学董事会在威迫利诱之下陆续接受改制。

马独立53年修宪700次‧人权促进协会:宪法原意渐失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24-05-2011讯)人权促进协会(PROHAM)主席丹斯里西蒙西本今日揭露,由1957年至2010年的53年中,大马修宪次数达700次!

他说,截至去年,美国建国223年,修宪次数为27次,新加坡建国至去年是45年,却只修宪5次。

【世华‧奇闻】8年前下注,英国已逝男子有望贏上万彩金!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赋予在大马宪法內的原意,似乎在渐渐的被削弱。”

也是大马人权委员会前委员的西蒙西本,今日在针对《美国2010年国家人权报告――大马篇》举行的圆桌討论会上说,虽然大马的宪法赋予人民各种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及集会自由,但矛盾的是,立法机构却又立法箝制这些自由,使到这些自由受到诸多限制。

他指出,举例而言,虽然宪法阐明大马人享有集会的自由,但却有1967年警察法令限制集会,包括在集会前必须先取得准证,反对党往往无法获得集会准证,即使获批,也会在最后一分钟被撤销。

他说,另一个例子是,虽然宪法指大马人可享有言论自由,但却有1984年出版及印刷法令控制言论。

他指出,根据1999年大马人权委员会法令,“人权”是指在联邦宪法第二部份所赋予的基本自由,但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五条(人人有权享有国籍)却没有涵盖在宪法的第二部份。

他在美国人权报告中也发现,政府没有关注国內的人权课题,只是一味的关注短期的政治利益,却忽视对於人权的推广及保障

万里望第二永久埋毒槽 埋近9万吨辐射废料

(怡保27-05-2011讯)来自香港的环境工程管理博士温石麟指出,根据他了解,在万里望升旗山背的辐射废料第二永久埋毒槽于今年4月动工,且以全世界最先进的「格子间隔工程」,埋藏8万5000吨辐射废料。


温石麟指出,截至目前为止,他满意第二永久埋毒槽的工程,负责单位皆有履行所许的承诺。

温石麟也是霹雳反辐射抗毒委员会顾问的,昨日连同该委员会主席丘运达、医药组主任曾金莲陪同下,前往座落在万里望升旗山背的埋毒槽工地后,在怡保举行记者会时,这么说。

温石麟指出,在该第二永久埋毒槽工地逗留约一个多小时,以观察工程的进行,据知,该处有5个约有2层楼高,放有许多生锈的铁桶的工厂。 「我们是通过可防辐射的玻璃室观察工程的进行,只见身穿安全配备及戴有辐射测验器,受过特别训练的埋毒工程队在工作,并通过机械臂倒出装有铁桶的放射性废料,以把里头的水和固体分开。」

他指出,工程队员也把铁桶压成粒状,接著移进搅拌机内搅拌,然后放进隔间里,再用石灰密封,后铺上厚厚的黏土。

300年寿命

「此过程可称为格子间隔工程,即把搅拌后的废料放在格子里,有组织的密封后,铺上黏土,与大自然资源融汇。是目前全世界处理放射性废料,最先进的方法,是接近生态的处理方法。」 

他表示,以前的处理方式是将放射性废料装人入铁桶或埋在深坑里而已。而上述工程队正在分阶段处理8万5000桶含有钍废料。

他说,如果其间不幸发生工业意外、恐布袭击,或保安措施及管理措施出纰漏,难担保不会对附近居民造成威胁。他说,该项工程预料在2013年完成,2015年交由州政府监督,如无意外,第二永久埋毒槽的寿命是300年。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read//2qzb0aC618ca1Y3Z04aj5BRA2ez5878F

Penerima pinjaman Yayasan Selangor tidak kira kaum ?

雪州贷学金:土著>申请人数 350人,获奖学金者64.8% 或 227人,华裔> 申请人数 4人,获奖学金者50% 或 2人,印裔 >申请人数 19人,获奖学金者57.8% 或 11 人…..

‎2011 获贷学金总人数 = 240人
土著 227 人=94.5%
华裔 2 人 = 0.83%
印裔11 人 = 4.58%

SHAH ALAM, 9 Jun: Kerajaan Negeri Selangor mendedahkan angka dan fakta pelajar yang memohon dan menerima pinjaman dari Yayasan Selangor yang jelas dalam amalannya langsung tidak mengambilkira latar belakang kaum.

Menteri Besar Selangor, Tan Sri Abdul Khalid Ibrahim berkata, rupanya masih ramai yang tidak memahami bagaimana proses dan lebih malang cuba mengelirukan orang ramai seperti MIC yang membuat dakwaan kononnya Kerajaan Selangor tidak peka dalam hal berbangkit.

Perkara ini dijelaskan dalam sidang media yang diadakan selepas mesyuarat mingguan Majlis Kerajaan Negeri Selangor di Bangunan SUK, dekat sini, semalam.

Exco Pendidikan, Pendidikan Tinggi dan Pembangunan Modal Insan Selangor, Dr Halimah Ali pula berkata, dakwaan MIC mengenai kerajaan negeri tidak peka dalam bantuan untuk semua kaum dalam pemberian pinjaman, tidak benar sama sekali.

Dr Halimah berkata, beliau sendiri telah memaklumkan dalam satu sidang media pada awal tahun ini mengenai pinjaman dari Yayasan Selangor yang tidak mempunyai kouta antara kaum.

Menurutnya, dalam 2011 Yayasan Selangor telah menerima permohonan sebanyak 350 dari Bumiputera di mana 227 ditawarkan kerana yang lain ada yang tidak menepati syarat seperti berada di luar negara.

Dari jumlah itu pula, jelasnya, hanya 141 yang menerima tawaran, dari kaum Cina, empat pemohon dan dua ditawarkan pinjaman namun kedua-dua tidak terima tawaran itu kerana had pinjaman Yayasan Selangor sebanyak RM35,000 sahaja, tidak mencukupi untuk jurusan perubatan dan jumlah PTPTN lebih besar.

Dari kaum India pula, sebanyak 19 permohonan dalam 2011 dan 11 ditawarkan dan hanya enam sahaja yang terima tawaran.

Beliau berkata, Yayasan Selangor telah mewar-warkan perkara ini dalam tiga bahasa utama negara dan jelas tiada sebarang perkiraan kaum dilakukan.

Beliau juga menyatakan fakta dari tahun ke tahun mengenai pinjaman yang diterima berdasarkan komposisi kaum di mana pada 2010: Melayu (843), Cina (2) dan India (20); 2009: Melayu (502), Cina (0) dan India (42).

Sebelum itu, beliau memaklumkan esok (9 Jun), Kerajaan Negeri Selangor akan mengagihkan peruntukan sebanyak RM6.6 juta kepada ketiga-tiga jenis sekolah; SAR, SJKC dan SJKT Fasa 1.

http://bm.harakahdaily.net/index.php/berita-utama/3711-penerima-pinjaman-yayasan-selangor-tidak-kira-kaum

外評選讀:回教黨為何提名女候選人?

丁能補選讓人民看穿了回教黨的謊言。該黨領袖承認,為了提名女性參選而重新詮釋《可蘭經》。多年前,回教黨曾因多種藉口不提名女性上陣。副主席沙拉胡丁承認,由於情勢與時代的改變,他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其中一個說法是,丁能選民中女性過半,回教黨因此被迫承認婦女選票的重要。

這也讓大家看到,為了政治利益,回教黨可以輕易典當本身立場。由於看到對回教黨不利的局面而感到急迫與恐慌,前霹靂州務大臣拿督斯里尼薩也發表「裁決」(fatwa),指在補選中投票給國陣候選人是違反教義的。這表示,投回教黨一票才是合法的。

同時,沙拉胡丁的言論也顯示,回教黨從前的政治哲學有多愚蠢,因為這不但歧視女性,更否決了女性領袖在黨內的潛能。舉例而言,回教黨精神領袖拿督聶阿茲曾不鼓勵女性上班,並且不允許女性參加誦經比賽。但與此同時,他卻允許女性在參與助選,並且在為候選人拉票時侮蔑敵對陣營的人士。

作為宣稱為回教奮鬥的政黨,回教黨到現在才在他們的政治字典中發現「文明」(muamalat)與「推測性經文」(ayat『Zanni』)這兩個字,實在是讓人意外。

對這兩類規定的詮釋,本來就是應依據時間、地方局勢與時代需求而改變。不過,回教黨這具伸縮性與理性的處世方針,其實是抄襲長久以來奉行中庸、容忍,選擇中間路線,注重公眾利益,言行避免極端的巫統與國陣政府。

多年來,回教黨總是指責巫統是異教徒,思想食古不化,奉行種族主義,並且熱衷於個人崇拜;因此無論巫統與國陣怎麼做,都是違反教義的。我們承認,在制定「裁決」,顛倒是非,混淆民眾視聽方面,回教黨的確是高手。顯然,尼薩與沙拉胡丁所發表的,不過是政治說詞。面對回教黨的政治遊戲,丁能選民必須展現成熟的一面。

摘自: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NC809y31kvX1LIb082G1Gos2mc06fDP

2011年5月31日星期二

马来,哪来?版本还真不少......

土著與外來移民──政客操弄的概念伎倆

巫統大會中,大夥輕鬆一下,互相以彼此的族裔開玩笑。眾所周知,巫統中最挺「土著主義」的, 其實是位印裔回教徒(mamak),其他領袖也被指屬於武吉斯、亞齊等外來群體。但通過概念上的偷龍轉鳳,即使來自中東或印度喀拉拉邦,他們都算是「馬來人」,有資格成為享有「特權」的「土著」。


同一週內,加臘士補選熱烈展開,媒體揭發了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在布賴村,客家人住了整500年,卻依然還未擁有地契!為何如此?

土著與非土著之分

我國有500個華人新村。每次選舉, 總有幾戶人家獲得地契,這與當局頒發公民權的方式一樣。然而, 面對類似問題的人,何只成千上萬?小生意人連擁有土地,保障投資的機會都沒有,還說什麼經濟轉型?華、印裔在爭取「特權」嗎?他們僅是在本國生長,做出巨大貢獻後,要求享有與生具來的權益。

當年企圖分裂反殖民鬥爭的議題:誰是pribumi(土著),誰是pendatang(外來者),至今依然在撕裂社會。70年代以來,巫統領袖的論述,總是讓我感到困惑。1983年11月8日,當時的巫統文化部長安華稱非馬來人為「新移民」。當然,他早已痛改前非。

1985年8月21日,前首相馬哈迪把非馬來人稱為「移民」。1986年尾巫統與馬華那精心安排的爭執中,某「著名歷史學家」甚至說:「大馬華人依然被視為『移民』,但若能與馬來人在文化與宗教方面同化,那就可以成為『土著』。」

這位歷史學家邏輯上犯的錯是,土著∕非土著是歷史歸類,怎可通過同化轉變?顯然他無意中透露了關鍵:土著∕非土著是政治考量,與歷史無關!在「一個大馬」與各領域的「轉型」的一片叫好中,把非馬來人視為外來移民的思維絲毫不受動搖,難道不讓人意外嗎?

停止玩弄種族會讓巫統政客喪失許多經濟利益,難怪他們這麼熱衷於炒作種族議題,馬哈迪那本《馬來人的困境》就受困於那思維中。不過,他並未受過社會科學的訓練,這倒可以原諒;受過社會科學教育的巫統領袖卻依然如此,才教人尷尬。

前皇家亞洲學會馬來亞分會(MBRAS)主席,曾任巫統法律顧問的拿督羅蘭布萊德爵士曾指出:「準確來說,馬來族並不存在。我們有的,是馬來人、馬來文化、馬來文等。」(《馬來半島與馬六甲海峽古代研究》,MBRAS,1980:3)

真正的歷史、人類學與族群學的學者, 對那些為了滿足種族主義者而提出的沙文主義問題,如「誰先到馬來亞」沒興趣。他們更關注人文與求知的層面。R.O.Winstedt(《馬來亞》,1923:86)認同Kern的理論,即馬來人的故鄉是占城、交趾支那及柬埔寨。通過有關史前時代的研究,布萊德確定了這點。

若要堅持「種族」原來的定義(擁有共同生理特徵的生物學群體),ElliotSmith(《人類歷史》,1930)將印尼人與馬來人區分為不同的種族。馬來人與原始馬來人Jakun原住民被歸類為蒙古人種,而印尼人與波利尼西亞人則是地中海人種。但若談的是「馬來文化」,則目前發現最早的馬來文書寫遺跡,是在蘇門答臘。

儘管如此,由於資訊與研究的缺乏,上述學者的看法並非絕對準確。但他們踏實的治學態度,絕非不學無術的沙文主義者所能比擬,種族主義者應為似是而非的論調感到羞恥。

種族主義者必需記著,基因學上所使用的種族概念,並不能用在政治上區分不同的族群。在民主國家,公民權利受到關注,並不存有主權或奴役的問題。

英國桂冠詩人貝傑曼(John Betjeman)說:「歷史絕不能以偏見書寫,應該反映雙方觀點,即使其實只有一方… 」歷史是我們的見證人,連巫統人士也知道,馬來人在某種程度上也算移民,真正可自稱「原住民」的,只有Orang Asli。但他們享有土著特權嗎?

國籍乃個人基本權利

即使華人早已定居在馬六甲,及話望生布賴村整500年,也從19世紀甚至更早就開始定居於霹靂、檳城、新加坡,1950年依然僅有50萬華人與23萬印度人成了公民(《馬來亞聯合邦年報,1950:24》)。

即使早在1947年,馬來亞超過六成華人與一半的印度人都是土生土長的,但這50萬華裔公民,僅佔整體華族人口的五分之一(1947年人口普查,1949:29)。

海峽殖民地立法議會資深華裔民意代表陳禎祿,在1932年10月19日說:「我想看看,政府最近是否曾對在本國連續居住了500年的海峽土生華人,以及各馬來土邦已在此落地生根的華裔表示關切、同情或鼓勵,但什麼都找不到。政府不允許馬來亞這些忠誠國民,在生長的國度擁有稻田;反而來自蘇門答臘與爪哇的外國人,卻享有這特權...」(R.Emerson,《馬來西亞》,頁513)C.A. Vlieland編輯的《1931人口普查報告》敘述:「馬來人中,祖先在19世紀前就居住在馬來亞的,其實微不足道。超過一半的人,即使自視為『土著』,其實登陸馬來亞不過50年。可以說,馬來人不過是比半島其他移民來了久一點而已,很難算是本土的居民。」

二戰後聯合國成立,《聯合國人權宣言》的制定,加上非馬來人在抗戰中的功勞,使英國通過1946年馬來聯邦(Malayan Union)建議書,建議讓居住五年以上的非馬來人成為公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權益。即使在殖民統治下哪有民主權益可言,但至少83%的華人可成為公民。

巫統的反對, 讓建議泡湯了。英國也曉得一旦馬來亞獨立, 誰將接管政權。取而代之的馬來亞聯邦(Federation of Malaya)建議書,建議非馬來人必須在本地居住15年後才能獲得公民權。

即使如此,最近內政部長還特別強調,公民權是政府頒發的「優惠」,而非與生具來的「權利」!

殖民地長官Victor Purcell曾寫到:「獨立前,馬來人(生於馬來亞或來自印尼的穆斯林)因是君主的「皇民」,故自動成為公民;而華、印裔須滿足某些法律要求,才能成為公民。」

即使如此,到了1984年,依然有30萬人是持有紅色身份證的永久居民。

國際社會在2001年南非德班的世界反對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大會上重申,「國籍」為個人與國家的關係定位。個人有責任效忠國家,而國家有責任保護人民。

在1948聯合國人權宣言之下,國籍是每個人與生具來,不可剝奪的權利。

國籍與公民權的獲取,應秉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概念。這與公民到底是最近才歸化入籍,或祖先早在幾世紀前就登陸本國無關。

我國1957年獨立時,聯邦憲法(我們的「社會契約」?)早就承認了這點。1969年513事件後實施緊急狀態時允許的「固打制」,並非1957年「社會契約」的一部分。但這簡單的歷史事實,卻經常被政客拙劣地操弄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o860kwu1qNW0N2Z1tjw1esq2LYc18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