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檳城大橋的故事

15-09-2011

1990年,檳州首席部長林蒼祐因競選失敗而退休(檳城大橋與光大成了他的代表作),改由許子根上台主政。這個時候檳城大橋的車輛流動量越來越多,但尚不至於形成嚴重堵塞的局面。1993年,檳城大橋私營化,其中一個條件是大橋使用率達飽和點後,有關公司要進行擴建,即從原有的雙行道增至三行道(目前已完成此項大工程)。

1995年的大選國陣在檳州取得大勝。當時行動黨原本在檳州議會有14席,後因補選減至13席,但大選後只剩下1席。根據許子根的透露,當時首相馬哈迪曾私下詢問,要用什麼來報答檳州人民給予國陣的有力支持,許子根提出了檳城需要第二大橋的建議。

於是馬哈迪在當時一個感恩宴上,當眾宣佈政府將在檳城建立第二大橋,這對檳州人民來說,無疑是另一個大喜訊,有關新聞也成了報章的頭條。

雖然政府心中已有腹稿,也預測第二大橋的興建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大藍圖,但因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也導致政府不得不放慢發展的步伐。這之後,發生了1998年副首相安華被革職事件,而後者捲起烈火莫熄政改運動;更在1999年的大選衝擊馬哈迪的政權,國家政局進入微妙的狀態。

到了2002年,當時的首相馬哈迪認為經濟已有所改善,可以計劃興建第二大橋(因為在那時,檳城大橋的通車量已達飽和點,必須另尋出路)。在與日本公司商議下,又發現問題不易解決,原來日本公司提出較為苛刻的條件,建議興建鋼鐵大橋,原料要從日本入口。雖然利息甚低,僅1%;但比較之下成本太貴,只好暫時作罷。

2003年馬哈迪退休,改由阿都拉繼任第五任首相。他的作風與馬哈迪有所不同,先是對大型計劃謹慎其事,不貿然行動;後是在審時度勢下,又於2006年通過第九大馬計劃,將第二大橋正式納入其中,而且標明必須在五年內力促其中。

新舊大橋經營者相同

有了定案之後,第二大橋又歸誰承建呢?馬哈迪的計劃是否需要重新修改,或是原封不動?最後,許子根代表檳州政府與中央達成協議:交由管理檳城大橋的馬友乃德公司(UEM)負責,理由是現有大橋既由馬友乃德經營,在不發生利益衝突下,由此公司來推動第二大橋是適當的安排,也會順利地開展。

於是在2006年11月,首相阿都拉親自前來檳城主持第二大橋的動土禮,象徵著這座長達23公里(跨海部分17公里)落成後,將是東南亞最長跨海大橋的計劃將會「美夢成真」。

不過,人們又對耗資30億令吉的建橋費有了不同的看法,畢竟它不是小數目,能否如期在五年內完工也有爭議(與第一大橋比較,承建費是增長四倍有餘)。

就在有人質疑是否「動土不動工」時,又一大喜訊幾乎讓每個人開了眼界。原來在2007年7月13日,馬來西亞政府和中國政府簽署貸款協議,向中國借貸馬幣27億令吉,年利3%,分20年攤還。它被形容為中國有史以來借給外國單一的最大貸款,參與見證的有我國第二財長諾莫哈末、首席部長許子根、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及中國駐馬大使程永華等。

海底隧道計劃浮現

根據馬友乃德集團董事經理阿末巴拉斯桑尼於當年7月16日透露,這是一項馬中聯營計劃,中國的港灣工程有限公司將佔有51%股份,而馬方則擁有49%。換句話說,中國公司將主導第二大橋的興建,而成立於1980年的中國港灣公司擁有豐富的建橋經驗,可預期在2011年完竣。

未想在2008年的大選,一場政治海嘯又影響了第二大橋的進程,不但檳州政府易主,由林冠英主政,不久後中央政府的當家也換人,由納吉順勢而上,但不變的是第二大橋將持續其進程,只是完工的日期絕對不是2011年,而是推到2013年了。同時造價不止30億令吉,而是提高為45億令吉了。根據所知第二大橋工程完成已超過50%,但是否在2013年通車,尚待觀察。

就在第二大橋尚未完工之際,不久前又傳來中國另一大公司與檳州政府簽署備忘錄,準備在檳城大展拳腳,建議興建以海底隧道為主幹的「第三通道」。

當然在第二大橋未落實前,相關的大型計劃也只能處在規劃階段,不大可能同步進行的。無論如何,檳州政府也得為檳島越來越嚴重的塞車問題,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以迎接兩年後第二大橋的通車,否則檳城的交通將因兩座大橋的通車,而陷入順得哥來失嫂意的尷尬情況。在這種情形下,重新打造檳城的交通路線圖是十分必要的。

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fread/2bOF0TSq1owq1khJ0akf9y1B1VpL5F9d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