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华小的困境 (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指出,虽然我国超过40%华小属于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但是在 雪隆和新山县和砂拉越、沙巴等許多华裔人口密集区的华小却面对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困境。


40%華小少于150位 華裔密集區卻嚴重爆滿

5月25日 傍晚5点23分
教总促华裔人口密集区增加华小


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教总)指出,虽然我国超过40%华小属于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但是在 雪隆和新山县和砂拉越、沙巴等許多华裔人口密集区的华小却面对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困境。

根据教总调查研究及咨询组所整理的资料显示,在全国现有的1290所华小当中,有537所华小(占全国华小 总数的41.63%)是属于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小,其中,有171所华小的学生人数是少于50人 (占全国总华小间数的13.26%)。

“虽然如此,80年代至今的统计数据还是清楚告诉我们:华小学生人数是逐年增加,尤其在华裔人口密集区,一 些华小的学生人数更是出现超过3000人的过度爆满现象,远远超过政府规定1050人的理想标准,并对学生 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位于雪隆巴生河流域、柔佛新山县和砂拉越、沙巴等华裔人口密集区的华小面对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困境,这些地区的华小已经 不足以容纳日益增加的学生,因此,在有关地区增建华小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教总指出,近几年来经华社的努力争取下,在增建华小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是可喜的现象。不过,这些 被批准增建的华小还是无法应付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的问题。


迁校反映政府不公教育政策

教总表示,在政府现有的政策下,增建华小的申请很难获得批准,因此华社唯有争取将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华小搬 迁到华裔人口密集区,以确保“华小一所都不能少”。

“华社通过迁校的方式来兴建新华小,是逼于无奈的选择,但这也恰恰反映了政府不公平不合理的教育政策。试想 想:为何华小需要历经千辛万苦,以迁校的方式来换取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增建华小,但国小却不需要 ?”

促落实公平对待各源流政策

教总说,在政府目前单元化教育政策的限制下,相比增建华小的要求,迁校的申请确实是更容易获得批准,而且在 政府现有不公平的政策下,也的确是比较有效解决华小不足的方法。

“无论如何,即使在迁校的问题上,政府也是设下种种的限制,其中包括规定迁校的地点不能是政府学校保留地、 学校董事会必须负责寻找新校地和负责建校经费等等。”

“虽然政府目前批准了较多的华小迁校,但华社不能够因此而松懈,或是认为华小获得政府公平的对待,而被模糊 了焦点。事实上,迁校正是政府不公平教育政策下的“产物”。因此,华社,包括政党必须坚守增建华小的大原则 ,继续向政府争取增建华小,并传达华社的心声,以纠正现有政策的偏差,真正落实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的政策。 ”

一直以来,教总都会对特定华教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作为向政府据理力争,争取华小权益的根据,进 而促请政府履行公平对待各源流小学的责任。

配合2008年度教总常年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特收集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的最新 资料,并加以整理,希望通过各相关资料的呈现,让华社进一步了解及关注国内华小的建校、迁校及微型学校的概 况,俾能持续不断的通过种种管道促使当局公平对待华文教育的发展,并满足华裔子弟接受母语教育 的意愿。

教总定于5月27日假云顶高原召开2008年度会员代表大会暨理事改选。

以下是教总调查研究及资讯组所发表的

《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概况》全文:

前言

一直以来,教总都会对特定华教课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以作为向政府据理力争,争取华小权益的根据,进 而促请政府履行公平对待各源流小学的责任。配合2008年度教总常年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教总调查研究及资 讯组特收集华小建校、迁校和微型华小的最新资料,并加以整理,希望通过各相关资料的呈现,让华社进一步了解 及关注国内华小的建校、迁校及微型学校的概况,俾能持续不断的通过种种管道促使当局公平对待华文教育的发展 ,并满足华裔子弟接受母语教育的意愿。

1)华小建校

增建华小是我国华社一向来的要求,关心华文教育的人士,无论是来自华团或是华基政党,都会通过不同的管道, 例如常年大会上提及这个华教问题,目的就是希望政府履行兴建华小的责任,以满足华社对母语教育 的需求。

事实上,早在1975年,董教总联同全国华人注册社团呈交《政府部长级教育研讨会》备忘录中,就已经提出要 求政府依据人民的需求来兴建各源流小学的建议。此外,在70年代,各地华团和华基政党也开始向当局争取增建 华小,这些地点包括了八打灵、吉隆坡、巴生和关丹。

经过多年的争取,一些地区已经争取到增建新的华小,也有一些地区还在努力争取当中。随着华裔人口的增长,以 及乡区人口大量移居至城市,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的情况日趋严重。

1.1)现有华小的创办年份

目前,全国共有1290所华小。表(一)显示西马半岛现有华小的创办年份。在986所华小当中,有898所 ,即91.08%的华小是在独立前创办的;而1957年独立至今,西马半岛只增加了88所华小,其中有63 所是在70年代以前建立的,而从70年代至今,则只增加了25所华小。


表(二)则显示在东马,有263所,即86%的华小是在1963年之前(马来西亚成立前)创办的。当中,有 251所,即82.57%的华小是在1956年或之前创办的。

整体而言,在全国现有的1290所华小中,有88.07%(1149所)的华小是于1956年 之前创办。

1.2)80年代至今华小学生人数和学校间数的演变

表(三)显示1980年至今,全国各源流小学学生人数和学校间数的演变。整体而言,各源流小学的学生人数都 是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各源流小学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但在学校间数方面,却有不同的情况:

—随着国小学生人数上升,国小间数也跟着增加。从1980年到2008年期间,国小的间数一共增加了1,2 66所;

—华小的间数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建,反而是减少了。虽然过去近8年(2000-2008年)来,华小间数有所增加,但与国小比较,却显得微不足道,而且也无法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不足 的问题;

—淡小方面,近些年来,淡小学生人数已经在逐步增长,这显示越来越多印裔家长把孩子送往淡小就读 。

备注

1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1290所华小。三所因没有学生来源而关闭的华小,即霹雳金宝培民华小(200 3年关闭)、砂拉越诗巫育兴华小(2004年关闭)以及砂拉越古晋达邦华小(2007年关闭)不在统计数据 内。前两所华小已在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惟至今还没有完成迁校大计,至于古晋达邦华小的迁校工作则在 进行中。

1.3)迫切需要增建华小的地区

表(四)比较1981年与2008年全国华小学生人数超过1,500人的概况。数据清楚显示,学生人数超过 1,500人的华小间数有显著的增加。根据房屋与地方政府部属下城市与乡村规划局的学校规划指南,每所学校 学生人数不宜超过1050人。然而,目前国内至少有114所华小的学生人数超过1500人(占全国华小的8 .8%),不符合有关标准。华小学生人数过多,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同时也会让学校在行政上的 困难加倍。

根据调查,华小学生人数超过1500人的华小主要是分布在各州华裔人口密集区或城市,如柔佛州新山,雪兰莪 州八打灵、吉隆坡、霹雳怡保、砂拉越古晋等等。其中,华小学生人数爆满的情况最严重的地区是雪隆巴生河流域 和柔佛新山。

表(五)显示雪隆巴生河流域及柔佛新山现有华小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情况。八打灵华小学生人数爆满的情况可说 最严重,当地有79%的华小的学生人数超过1,500人;新山华小方面,在13所华小的学生人数超过150 0人当中,有8所华小的学生人数是超过3000人,华小学生人数爆满的情况可说是非常的严重。

整体而言,在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新山县125所华小当中,有65所(52%)华小,的学生人数是超过1500 人。

1.4)目前增建华小的概况

从1999年至2008年期间,政府一共批准增建16所新华小,其中半数已经完成并启用。此外,也有8所华 小建校计划则还有待落实,这8所新的华小包括了:

—彭亨关丹中箐华小二校 (1999年大选前获准增建)
—雪兰莪蒲种敦陈修信华小(2006年9月获准增建)
—雪兰莪加影、双溪龙、沙登岭、万挠、吉隆坡旺沙马珠以及柔佛新山培华华小二校(这6所皆于2008年大选 前获准增建)

无论如何,整体而言,在增建华小的课题上,华社还是面对单元化教育政策的百般阻挠,例如从1999年到20 08年这段期间,虽然有16所华小获得批准增建,然而,其中大部分的新华小是在大选来临前才获得批准。非常 明显,当局的做法还是以政治需求为依据,而不是根据教育的实际需求来处理增建华小的问题(表六 )。

随着这些华小的兴建,肯定有助于舒缓有关地区华小学额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根据政治需求而选择性增建华小的 做法,根本就无法真正解决华小不足的困境,因为还有很多地区都非常迫切需要增建华小,但却得不到政府的批准 。

政府必须采取像增建国小的方式一样,包括提供校地和负责建校的经费,才能够全面解决华小不足的问题。为各族 群提供母语教育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兴建足够的华小,以满足华社对母语教育的需 求。

2)微型华小

微型学校是各源流小学皆会碰到的问题。因地理环境因素,例如坐落在偏远地区,以及郊区人口迁移至城市地区是 导致微型学校存在的原因。政府非常关注微型学校所碰到的问题,例如校舍残旧和面对拨款不足、缺乏基本设施和 师资。因此,政府致力于提升微型学校设施及教育水平,包括增加微型学校的拨款和确保提供足够的师资。此外, 政府也提出通过兴建“中心学校计划”以及日间寄宿学校来解决微型学校的问题。

事实上,从公民受教育作为基本人权的角度来看,政府是有必要加强对微型学校的资助,因为这些学校尽管是学生 人数稀少,但却是该地区内唯一的学校。关闭了这些学校,也就等于剥夺了这些乡区和偏远地区子弟受教育的机会 。因此,政府必须公平照顾微型学校的发展,包括给予足够的拨款、师资和软硬体设备,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 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2.1)学生人数少过50人的微型华小概况

根据资料,全国目前共有171所华小的学生人数是少于50人,占了全国华小总间数的13.26%(全国华小 总数是1290所)。其中,以砂拉越州最多,共48所,其次是霹雳州,39所,接着是柔佛州, 37所。

一般上,若微型华小每年都有固定的新生来源,这些微型学校基本上就不会面临关闭的危机。但是,对于那些学生 人数非常少,濒临关闭的“超微型”或“蚊型”学校来说,如何确保有新生来源是校方最大的问题。一旦没有新生 来源,学校就只有等待关闭的命运。因此,一些学校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惟有积极招收非华裔学生,或是申请迁 校,以让华小可以继续维持下去。

备注:

1)吉兰丹,玻璃市、马六甲、吉隆坡和纳闽没有学生人数少于50人的华小。

2.2)微型华小关闭,华小间数将减少?

表(八)显示,全国有537所华小(占全国华小总间数的41.63%)是属于学生人数少于150人的微型华 小,其中有171所华小的学生人数是少于50人(占全国华小总间数的13.26%)。

当一所学校因为没有学生来源而必须关闭,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就会自然的关闭,而一旦有需求,就 必须兴建学校,以提供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法则”。因此,对马来社会来说,没有学生来源 的的国小被关闭或合并,基本上不会引起反弹,这是因为政府有根据巫裔人口的需求来增建国小,不会造成国小间 数减少的问题。

但是,对华小来说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要增建一所新华小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华社被迫尽一切的努力“守” 着现有的学校,甚至是即使没有学生来源,也要想法设法从其他地方引进学生,确保学校不被关闭,因为一旦关闭 了,华小就少了一所。

事实上,若政府真正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包括根据各族人口的需要,主动拨地拨款兴建各源流小学,华社根本就 不需要担心华小间数会因微型华小关闭而减少的问题。但在现有的政策下,华小无法根据华裔人口的需求而增建, 因此,华社唯有尽力维持微型华小的存在,包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通过搬迁来延续其生命,以让更多华裔子 弟有机会进华小,同时也确保华小的数目不会继续减少。

3)华小迁校

1999年至今,政府一共批准了75所华小迁校,比起八、九十年代华小迁校的间数多了许多,这是全体华社, 包括华团和政党努力争取的结果。然而,在迁校的课题上,华社还是必须厘清迁校和增建新华小的根本区别,而不 是将两者合而为一。

3.1)华小迁校的原因

3.1.1)校地属私人产业

根据统计,在全国1290所华小当中,有886所华小是属于半津贴华小。这些学校的校地是属学校董事会、宗 教组织、园丘、州政府或私人拥有。当地主为了商业上的发展或其他原因通过法律途径向校方索回校地时,学校就 被迫要搬迁。国内有部分华小正面对因地主要收回校地,而必须觅地搬迁的问题。这种情况对学校来说是一个非常 棘手的问题,若能够与地主达致协议,或许在搬迁方面能较顺利进行;但若地主与校方无法达致协议,则会掀起风 波,例如于2005年发生的槟城威省巴东仙托新中华小被逼迁的事件。国内仍有许多华小的校地属私人产业,为 了避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问题,有关各造有必要尽快解决校地的问题。

3.1.2)共用校舍,空间不足

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华小因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应用,因此增设分校,分上、下午校上课,以容纳更多的 学生。此外,也有一些华小是与独中或国民型中学共用校舍。发展到今天,一些位于城市地区的这类型华小再度面 对学生爆满,校舍不敷应用的问题。

基于学校发展空间有限,因此必须进行迁校,以让学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部分面对这方面问题而申请迁校的华小 包括了:
柔佛古来华小二校与古来华小一校共用校舍。1999年大选获前准迁校,目前建校工程被纳入《第九大马计划》。雪兰莪巴生中华华小与中华独中和中华国中共用校舍。1999年大选前获准迁校,新校舍预期明年新学年可以启用。
霹雳万华华小二校与万华华小一校共用校舍。1999年大选获前准迁校,建校工程正在进行中。
吉隆坡坤成华小二校与坤成华小一校共用校舍,2004年获准迁校,新校舍2008年新学年启用。
雪兰莪巴生滨华华小二校与滨华独中和滨华华小一校共用校舍。2005年获准迁校,建校工程正在进行中。(滨华华小一校已在2007 年搬迁至新的地点)
柔佛永平华小二校与永平华小一校共用校舍。2006年获准迁校,建校工程纳入《第九大马计划》。霹雳怡保培南华小
与培南国中共用校舍。2006年获准迁校,已有校地。

3.1.1)作为增建华小的替代方案

随着华人人口的增长,许多城市地区华小学生严重爆满,但是,由于政府的不公平政策,往往不批准新华小的建立 ,以致华社必须通过搬迁微型华小的方式,以解决城市地区和华裔人口密集区华小严重短缺的问题。例如雪州蒲种 严重缺乏华小,现有的华小学生已经严重爆满,但是,政府的解决方案不是在当地建立新的华小,反而是通过种种 的繁文缛节,将微型华小迁往该区。微型华小搬迁可说是华社在政府不愿意增建华小的政策下,被迫寻求自保的无 奈做法。因此,也常常会听到“增建新华小不可能,迁校或许有希望”的言论。

3.1.2)其他原因

此外,也有一些华小如柔佛麻坡训正华小、峇都巴辖华南华小、森美兰新民华小、雪兰莪叻思华小等因地理环境不 理想,发展空间有限而申请迁校,以寻求更好的发展,进而造福更多的莘莘学子。

3.2)微型华小迁校的迷思

基本上,学校因共用校舍导致空间不足,或是因校地问题而进行迁校,这不会为华社带来困惑,因为这些华小迁校 是为寻求更好的发展,以让学生有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然而,在微型华小搬迁的问题上,华社有必要认清“大原则”和“策略上的需要”的区别。也就是说,今天华小迁 校是因为政府不愿意增建新华小的现实情况下,华社基于策略上的需要,而被迫暂时接受的方案,以解决华裔人口 密集区华小不足的问题。而我们的大原则就是要争取政府实施公平的政策,按照处理国小建校的方式,根据各族人 口的结构,在有需求的地区,主动拨地拨款兴建各源流小学,包括华小。这是全体华社,包括政党必须认清的,而 且大家应共同努力,继续向政府争取,并加以落实的,以全面解决华小建校的问题。

我们绝对不能够把微型华小迁校当作是增建华小,或淡化对增建华小的争取,甚至是以迁校来代替增建华小,因为 两者在意义上完全不同。一旦放弃了增建华小,也就是说我们认同政府不要增建华小的政策了。而且,对政府来说 ,华小迁校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一校换一校”,因此,一旦接受这个方式,就等同否定了华小间数可以增加的权利 。例如,以霹雳哈古乐华小为例,该校搬迁至雪州蒲种,固然在雪州是属于新的华小,但这对全国华小间数没有影 响,因为迁校后,霹雳州自然就少了一所华小。但是,这根本无法解决雪州蒲种华小不足的问题。

4)总结

在全国现有的1290所华小当中,有537所华小(占全国华小总数的41.63%)是属于学生人数少于15 0人的微型华小,其中,有171所华小的学生人数是少于50人(占全国总华小间数的13.26%)。虽然如 此,80年代至今的统计数据还是清楚告诉我们:华小学生人数是逐年增加,尤其在华裔人口密集区,一些华小的 学生人数更是出现超过3000人的过度爆满现象,远远超过政府规定1050人的理想标准,并对学生的学习和 学校的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位于雪隆巴生河流域和柔佛新山县等华裔人口密集区的华小面对学生人数严重爆满的困境,这些地区的华小已经不 足以容纳日益增加的学生,因此,在有关地区增建华小是刻不容缓的工作。近几年来,经华社的努力争取下,在增 建华小的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这是可喜的现象。不过,这些被批准增建的华小还是无法应付华裔人口密集区 华小不足的问题。

在政府现有的政策下,增建华小的申请很难获得批准,因此华社唯有争取将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华小搬迁到华裔人 口密集区,以确保“华小一所都不能少”。华社通过迁校的方式来兴建新华小,是逼于无奈的选择,但这也恰恰反 映了政府不公平不合理的教育政策。试想想:为何华小需要历经千辛万苦,以迁校的方式来换取在华裔人口密集区 增建华小,但国小却不需要?

在政府目前单元化教育政策的限制下,相比增建华小的要求,迁校的申请确实是更容易获得批准,而且在政府现有 不公平的政策下,也的确是比较有效解决华小不足的方法。无论如何,即使在迁校的问题上,政府也是设下种种的 限制,其中包括规定迁校的地点不能是政府学校保留地、学校董事会必须负责寻找新校地和负责建校 经费等等。

虽然政府目前批准了较多的华小迁校,但华社不能够因此而松懈,或是认为华小获得政府公平的对待,而被模糊了 焦点。事实上,迁校正是政府不公平教育政策下的“产物”。因此,华社,包括政党必须坚守增建华小的大原则, 继续向政府争取增建华小,并传达华社的心声,以纠正现有政策的偏差,真正落实公平对待各源流学 校的政策。

http://www.ehornbill.com/eh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124%3A2010-05-12-01-11-50&catid=35%3A2009-02-07-03-29-52&Itemid=54

没有评论: